你见过20个机器人动作灵活、整齐划一地跳集体舞吗?你见过和真人同样外貌、用真实乐器演奏的机器人乐队吗?你见过可以做家务劳动、照顾老人的机器人“管家”吗?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是上海世博会的科技热点之一,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世博会上的“未来客”
6月21日,上海世博会迎来法国馆国家馆日活动。在法国馆外,20个憨态可掬的机器人NAO和着动感音乐的节拍,为观众带来精彩的集体舞表演。这种名字叫做NAO的机器人拥有头部和身体四肢,身高58厘米,每只手有3根手指,全身的每一个关节都十分灵活。它们从简单的头部运动开始,时而单脚站立,时而屈膝转身,精彩表演引来观众阵阵喝彩。
除了法国馆,机器人还是很多国家展馆中的重要角色。在日本馆,长着一双黑色大眼睛的机器人能用小提琴为观众真实演奏中国乐曲《茉莉花》,其身后的大屏幕显示了它用手指按压琴弦的精准动作;在意大利馆,一个大眼睛、大肚腩,名叫DUSTY的机器人是位“环卫工作者”。它会自行到居民家门口,用挺起的肚腩收取生活垃圾;在瑞典馆,机械手臂形状的机器人诺贝尔和老瓦在紧张地忙碌着:诺贝尔能接过游客的名片沾上胶水贴在墙上的瑞典地图上,老瓦则会送给游客小纪念品……
在“沪上・生态家”案例馆,我国国产机器人大放异彩。来自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的服务型机器人出现在人们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中。
3个仿人型机器人手持真实的乐器组成乐队,一个吹葫芦丝,一个演奏扬琴,一个弹中阮;机器人服务员则在餐厅里工作,它们可以烧菜、端菜,为人们的就餐服务;多功能护理床则可以帮助人们起床、翻身、抬腿,通过屏幕或声音就能控制;教育机器人可以同孩子对话、教小孩唱歌、帮助学生下载作业。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展示在“乐龄之家”中的机器人灵灵。
记者见到灵灵的时候,它正晃着头,两只大眼睛左顾右盼,灵活的手臂不时地活动着,敦实的身体两侧是轮子。当它转过身来,背后竟然是一台智能化的轮椅。据工作人员陶芳芳介绍,灵灵的本事可不小,它的专长是照顾老人和病患。它可以通过“眼睛”辨识人脸,“双手”可以做简单的家务劳动,比如开门、送水等。老人和病患也可以坐上灵灵背后的轮椅,通过精致的操纵杆,随意在家中活动。
“科技明星”功能多
看到这些不同形状、不同外貌、不同功能的机器人,人们会感到新奇有趣,更会为其展示的先进科技赞叹不已。
什么是机器人?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服务机器人研究室主任杨军告诉记者,目前对机器人的理论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他认为,带有感知功能的,并能自主或半自主的和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装置,就可以称之为机器人。
据杨军介绍,机器人是工业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世界各国都认识到,机器人是推动未来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类机器人研发项目都在有序推进当中,而我国的机器人研发主要表现在系统集成创新方面。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的多机器人系统技术是国家“863”计划项目,此次在“沪上・生态家”展示的“家庭生活多机器人支援系统”正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杨军说,“‘沪上・生态家’展示的是未来家庭生活的新技术和新模式,我们通过家庭生活多机器人支援系统来体现机器人与人类友好共处的美好生活。灵灵是家居监控机器人,它就像一个机器人‘管家’,可以通过它对智能家居进行管理,也可以由灵灵向教育机器人和护理床机器人发出指令,突出多机器人协作的特点。”
法国的机器人NAO是世博会上的明星机器人之一。据介绍,NAO是由类人机器人领域的公司Aldebaran Robotics研发的自动化、可互动并完全可编程的类人机器人。它们能够精彩展示从缓慢轻柔到快速精准的动作。其健壮而又灵活的体格设计,保证了它在移动和跳舞的时候保持平衡,动作衔接流畅。
为什么把机器人叫做NAO?“NAO是一颗特别闪亮的星星的名字,在很多国家的语言里都有相似的发音。巧合的是,NAO与中国文字中的脑谐音。”Aldebaran Robotics2010上海世博会项目经理梅爱玲对记者说,“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根据需要安装相应的程序后,NAO就会做相应的事情。”
在日本产业馆亮相的智慧型机器人PALRO因为会打太极拳而受到观众的喜爱。据介绍,PALRO身高39.8厘米,体重1.6公斤。设计者使用了普通的电子元件,加上软件程序设计,使PALRO具备了可与人类进行自然对话、移动行走的能力。此外,它还能够识别人脸、所在场所和室内布局,并可连接互联网。
进入日常生活指日可待
工业生产中早已使用机器人为人类工作,在未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将活跃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
世博会意大利政府总代表贝良米诺・昆迭里告诉记者,意大利馆展出的机械手臂就代表着意大利工业机器人的先进水平。“意大利出口到中国最多的产品就是这种机械手臂。它们应用在工业自动化中,比如汽车制造等。而环卫工作者DUSTY,目前正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上尝试应用。”
这些新奇可爱、多才多艺的机器人何时才能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呢?
“要想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机器人必须实现模块化和标准化,实现量产。但目前很多新技术还没有形成规模。”杨军说,“现在的机器人就如同概念汽车,集成了很多先进技术,单独抽出其中某一个技术就有可能成为很好的产品。比如灵灵背后的轮椅,我们将该技术单独抽出,制成的智能轮椅包含自动躲避障碍物等功能。目前,这种轮椅已经小批量生产,生产了100辆,售价10000元左右。”
机器人NAO则更进一步。据梅爱玲介绍,已经有700多个NAO在全世界的大学和实验室中为人类工作,其中有100到200个在中国。虽然目前NAO主要是销售给大学和实验室,但是在2011年底或者2012年初,它就能进入大众消费者的视野了。梅爱玲对此很有信心,“NAO进入人们生活,在技术上已经没有大的障碍。但是在程序开发上,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正在设计一些程序,不同的程序将会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除了技术因素外,价格也是机器人能否进入普通家庭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介绍,日本的智慧型机器人PALRO在日本的售价近30万日元,约合2万元人民币,而NAO的售价目前还未明朗。梅爱玲对此表示乐观,“上世纪80年代的个人电脑曾非常昂贵,但是现在,电脑早已经进入普通家庭的生活中。机器人也会走出同样的轨迹。”
在杨军看来,机器人进入普通消费市场的另一个要素是其功能定位。“手机可以连接人们之间的通信、汽车可以为人们代步、电脑可以方便人们办公和娱乐,那么机器人到底可以帮助人类做什么?虽然机器人什么都可以做,但仍然缺少一个能让消费者接受的切入点。”
“可以预料的是,各种机器人在未来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它们会成为人类的好伙伴,显著提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质量。总之,机器人必将改变人类的未来生活。”杨军说。
图1:6月21日,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前,法国的机器人NAO和着音乐的节拍,为观众带来精彩的集体舞表演。跳舞、爵士乐、足球样样精通,还通晓20多个国家的语言,这款身高58厘米的机器人被观众称为“小天才”。
本报记者 栾笑语摄
图2为在“沪上・生态家”展示餐厅中的会端菜的机器人。 本报记者 栾笑语摄
图3:日本馆展示的机器人在用小提琴演奏中国乐曲《茉莉花》。本报记者 陆 敏摄
图4:在意大利馆展示的会收垃圾的机器人DUSTY。 本报记者 栾笑语摄